马爱斌
姓名:马爱斌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职称:博导、教授
职务:宿迁市河海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马爱斌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1997获工学博士学位。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导,现任宿迁市河海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对象(1999),国家留学基金委“重点高校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出国研修计划”资助对象(2001),日本学术振兴会Fellowship特别资助对象(2002)。
江苏省金属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材料测试专业学会理事、江苏省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和美国TMS会员。
国家“火炬计划”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评审专家等多省科技项目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资助导师(2017&2010),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11),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14),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0)。
《Corrosion Science》、《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等十余家国际知名刊物审稿人。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材料制备、材料组织细化、微观组织与性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科研方向主要是结合材料成分和微观组织设计、通过超细晶强化的手段提高金属的强度和塑性,同时研究大塑性变形金属的塑性变形机制;对超细晶粒金属在各种环境下的腐蚀行为进行评价,研发其表面防腐处理技术。实验研究的材料包括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钛合金和钢铁材料等。超细化的加工手段包括热挤压、热轧、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和高压扭转(HPT)加工等。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光伏新材料的研发,并涉足神经科学与人类精神健康探究。
业绩成果:
迄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超塑性及高温变形机理研究”(59571004)、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镁基复合材料高应变速率超塑性”、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金属板料超塑性成形计算机预测及厚度应变控制” (BJ98005)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近海风电场维护设备和维护技术调研分析”( 2006BAA01A27-3)子课题“海上风机塔架的防腐技术”等十余项课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短纤维石墨双重增强铝合金”(B587011)、 “连续SPD制备大块超细/纳米晶金属的腐蚀行为、机理与控制(51141002)、科技部“九五”攻关重点项目“稀土在冶金及纺织中的应用”(99-A30-02-07)、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子课题“铝基复合材料活塞中试生产技术研究” (85-10-02-20)、江苏省“九五”攻关重大项目“高速车用增压柴油机复合材料活塞”(BG98011-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形变热处理对多种金属丝材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BK9920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现纳米/超细晶块体金属腐蚀自抑制的显微因素研究(BK20131373)”、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大面积、连续无铅复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薄膜工艺开发及稳定性研究(BY2015002-02)”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五十余项。
现已受理发明专利40余件,其中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件、日本发明专利1件。编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海上风电场防腐工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和《材料美学与造型艺术》(中国科学出版社,2018)、主编《现代工业训练教程-金属热处理及质量检验》(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负责编写了《复合材料大全》中塑性变形有关章节(主编:沃丁柱、李顺林,化工工业出版社,2000年)和《Magnesium Alloys Design, Processing and Properties》中超细晶镁合金SPD加工与性能有关章节(INTECH出版,2011年)。在《Acta Materialia》、《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Scripta Materialia》、《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0余篇。